“輕風托紙鳶,扶搖上青天”,風箏是交流的使者、自由的象征、它聯結著友誼,寄托著人們美好的希望。下面是襄陽藝海揚帆少兒學前班培訓之風箏之旅活動現場
以上圖片是一家三口,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做風箏
風箏節起源于唐朝的中國,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,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。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,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。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,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。
以上圖片為一家四口,爸爸媽媽帶著小女兒陪孩子一起做實踐活動,增加感情
風箏,中國北方稱"紙鳶",南方稱"鷂子"。"風箏"這個名字,大約始于五代(公元907--960年)據明代郎瑛《詢匈錄》記載,五代有位叫李鄴的,在宮中作紙鳶,引線乘風為戲,在紙鳶頭上系竹哨,放飛時,風入竹哨,發出像"箏"一樣的聲音,故名之為"風箏"。